top of page

存亡之際

黃金救援時間極短

唯有自救「零時差」

防災士是什麼?

一種可能的自救方案:

​從日本防災士制度談起

1995年,阪神大地震造成超過6000人死亡,根據日本火災學會出版的《兵庫縣南部地震火災調查報告書》,34.9%的民眾靠自身的力量脫困,31.9%由家人協助逃出,28.1%的人被鄰居或友人救出,2.6%的民眾在路人的幫助下逃離災難,只有不到1.7%災民是由警察、消防部門和軍方救出。由此可見,高達9成的民眾是憑藉自助和互助的力量成功脫離危險區域。

圖/日本防災士會

那瑪夏鄉88水災後場景_edited.jpg
990921중앙119구조본부_대만_921_대지진_출동1.jpg

防災士要做什麼

​​災前

自主協助社區、民間團體、政府單位推動相關防災工作。

​​災時

指揮、避難疏散、災情通報等各項災情應變措施。

​​災後

與地方政府單位或防災志工合作,給予災民必要協助​,幫忙外部資源復原重建工作。

直擊培訓現場

直擊

防災培訓現場

學員實作課程.jpg

為期2

​為

2

10單元+

10單

16小時+

16

結合理論與實務,提供全面的災害應對能力訓練。

▲ 學員們進行防災士課程培訓。(圖/紅十字會提供)

訪問之餘,本篇報導也實際走訪由新北市政府舉行的防災士培訓課程,邀請您深入認識:

未命名 (簡報) (12).png

街頭中的隱形英雄

​程浚緯 老闆

鄰里間的救災鬥士

賴清華 里長

​​「別走遠了,有人等你回來的地方,就是家,不管你身在何處,都不要忘記回家的路。」——《神之鄉》

捍衛家園的防災士

DSC01876_edited_edited.jpg

鄰里間的救災鬥士

|專訪賴清華

DSC01812.JPG

新北市中和區碧河里賴清華里長不僅是義消隊隊員,也是位經過認證的防災士。平時里務已經足夠繁忙的他,為了想進一步加強自己的防災專業知識、充實更多技能來幫助更多人,因此參加了防災士的培訓課程。

▲ 他是里長,也是照亮家園的防災士。(圖/陳承攝)

375477_0.jpg

取得證照後,賴清華對於社區內的防災意識有所提升,除了平時的巡視,他開始加強里內的防災設施,「我在社區公寓的每層樓都有設置滅火器,有次發生火警,民眾不用跑到樓下,在他們那樓就拿到滅火器了,當下才沒釀成大災」。

▲ 里長與社區防災小組定期進行環境巡查。(圖/賴清華提供)

而除了賴清華外,里內災害應變小組的成員們也都有取得防災士證照,當災害來臨時,大家都會自發性地動起來。賴清華表示,今年康芮強颱侵襲,全台多處傳出嚴重災情,中和區也不例外,當時里內有電線垂落,為了防止民眾被脫落的電線勾到絆倒、摔車,防災小組立刻集合動員,協助將電線移開。

DSC01867_edited.jpg
DSC01822.JPG

此外,今年0403大地震,社區內有一整排5層樓住宅受損,防災小隊也是在第一時間在群組內通報,大家基於一體,進入受災戶家中給予協助。

▲ 強颱造成社區內多處民宅牆壁龜裂。(圖/賴清華提供)

383215_0.jpg

賴清華認為,近年來災害越加頻繁、規模加劇,且社區內多半是老舊建築,存在許多潛藏危機,光靠政府及救難隊的力量顯然不足夠,因此防災士的角色變得尤為重要。

▲ 社區防災士在災後協助清除倒塌樹木。(圖/賴清華提供)

375480_0.jpg

然而賴清華也坦言,取得防災士證照後,並沒有持續進修、再訓練的管道,如此一來,學員們可能會忘記先前所學,或是無法保持對最新防災知識的掌握,若建立起一個點、線、面的組織,方能讓防災士發揮最大的功效。

▲ 防災士在災前、災時、災後都扮演重要角色。(圖/賴清華提供)

防災士的現實

防災士的實現

持續了解到目前為止,防災士制度,對廣義上的社區工作者們而言,確實帶來能力上的一定幫助。

 

防災士制度本立意良善,然而防災士的落實,卻並非在每個人身上都如此順利,許多的漏洞、限制也在制度實施中漸漸浮出水面,等候改善...

街頭中的隱形英雄|專訪程浚緯

「我本身是義消,看過很多大小火警、災害」程浚緯老闆,平時在新北市新店區的街頭經營者麵線店生意,藏在在料理圍裙後的,是一名擁有豐富救災經驗的民間鬥士。

DSC01751.JPG

▲ 程浚緯本身是義消,也是位隱藏在民間的防災士。(圖/陳承攝)

隱身民間的程浚緯,從年輕時憲兵下士退伍後,先是在南勢消防義消分隊,擔任過副小隊長;後來也在新北中和分局秀山義警分隊,擔任過隊員一職。

高雄市防災士.jpg

據程浚緯回憶,其實在他當時的培訓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同期學員是企業主,企業主的報考動機,多半是為企業裡「防火管理人」的規劃鋪路。「另外是義消比較多,也有現任警消,還有里長,但是是極少數的」。

防災士工作的涵蓋範圍,不僅是大多數人所認知的天災,如地震和颱風等。理想上,防災士應該在哪些災難情境中發揮功能,程浚緯說明「他還涵蓋了核災、疫情、戰爭等,防災士會在當中做出應變和協助」。

DSC01750_edited.jpg

「但你問說防災士考上後,有沒有去參與投入災難?沒有,因為你不知道要找誰動員」當提及災難發生時的防災士實際動員情況,程浚緯提出目前最大的困境是管理防災士的權責問題。

 

「是你要被管,還是我要聽你指揮?」程浚緯透露其實目前很多警消、公所都還不了解防災士是什麼,甚至有人沒聽過,因此多數防災士都無法參與災害任務。當防災士的困境映入眼簾,程浚緯透過資深經驗,逐一說起現行制度的問題。

Uranus_building_in_Hualien_City.jpg

而且

​困境之二

培訓漏洞

所以

​困境之三

普及實施

​韌性社區

​是什麼?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定義:「韌性城市指的是在社會、經濟、技術體系及基礎建設等層面必須能夠抵抗未來衝擊及壓力,以維持相同功能、結構、系統與身分。」一個健全的韌性城市必須擁有兩件要素:

未命名 (簡報) (13).png

低脆

弱度

​較不易因衝擊而受害。

高回

復力

受到衝擊後可迅速恢復。

DSC01765.JPG

針對韌性社區的概念,程浚緯先以過去小林村滅村事件舉例,當時災後村落重建時,專業防災士就會協助進行「風險評估」,他會評估村落重建後,萬一未來又發生土石流,它的嚴重性程度會在哪裡。

程浚緯又舉例,通常在一個社區中,除非有明顯且可預見的建築問題,否則平白無故要求拆除,是不可能被居民接受。因此在這裡的韌性社區可以是指,透過安裝支架等方式,加固加強房屋結構,讓它在地震來臨時降低風險。

未盡之事
未命名 (簡報) (18)_edited.png
未命名 (簡報) (15)_edited.png

本篇報導之初,背起了歷史播放機,投影了臺灣人在災難下的集體記憶,

縱身一躍,跳到日本面對災難時的視角,從防災士制度上看到另一項求生可能。

接著掬起讀者眼球,親臨培訓現場,深入防災士的孕育之地。

快速增生的防災士人數,就像算數學的時候,不斷劃記「正」字記號,當整張紙畫滿「正」字時,才發現衝長的防災士人數背後,其實仍存在「反」的聲音,於是報導將麥克風,遞到了防災士本人面前採集的聲音透露出現有的不足,是許多防災士所無以名狀的缺失。

到了最後,報導的末段盼透過借鏡日本現行制度,同時融合國內專家的說明與解釋。爬梳肌理,讓「可能」變「可行」。

IMG_1371_edited.jpg

與談人背景|王玠巨

• 聯合國災害調查專家委員

• 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

• 日本防災介助士

• 美國合格災害管理師/都市規劃師

• 臺灣第一期防災士、防災士基本師資

• TCERT(民間自助緊急應變隊)教官

讓全民防災

從「可能」

變「可行」

專訪|聯合國災害調查專家委員王玠巨:臺灣人民對災難情境需要更充足的「想像」。

image.png

1

1

​建立起災難現場的想像

2

捨棄​萬能政府思維

3

觀念重建的三個進程

4

「巨災常態化、如何準備

5

防災協作平台作為新徑

image_edited.jpg

1

​建立起災難現場的想像

「災害發生的第一個情境會是什麼?要怎麼去想像這個畫面?」

一開始,王价巨便點出臺灣人民以往在受教育過程中,其實很少想像過災難時的真實情境,「如果我們沒有先為情境做準備,只用風和日麗去想像天搖地動的狀況,這個情境就完全失真,做的準備就會不夠」。

府萬能政府萬政萬能府政府萬萬政能府政政萬能府萬能政府府萬能政府萬政萬能府政府萬萬政能府政政萬能府萬能政府府萬能政府萬政萬能府政府萬萬政能府政政萬能府萬能政府

儘管臺灣的氣候及地理條件總是天災頻頻,然而臺灣人民對災難的認識仍然遠遠不足,王价巨直言「長期以來,臺灣被兩句話害得蠻慘的,一句話叫萬能政府,一句話叫人定勝天」因為人定勝天,所以相信上天沒辦法拿我們怎麼樣;因為萬能政府,我們相信政府會幫我們把一切扛起來。然而真實情況是人沒辦法勝天,人只能辦法「順天」。

​真

長期下來,每當災難來臨時,人民沒辦法得到政府充分支援,他其實會對政府感到失望。但這件事情由不得你對政府失望,因為你可能用生命在賭。王价巨也說「當你覺得不要把身家性命押在政府上,而開始想培養自救的能力,這才是我們想推動的」。

「其實0403大地震對台灣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大家開始會知道,原來地震是這麼一回事」王价巨表示,從0403後不管是幼兒園、各級學校、社區或企業,都會開始對災難有了多一點的想像。

image_edited.jpg

2

捨棄萬能政府思維

拾起自救的認知

「我們不是要訓練民眾救火、做一個專職搜救人員,我們只要民眾有辦法自救,基本上就已具備防災士所要有的職能」。

借鑑日本防災士制度之初,可以先回歸日本當初設立防災士制度,面對災難來臨時對於自助、互助與公助 7:2:1 的目標情境。 王玠巨表示「這是非常理想的比例。我很老實講,在全世界災害調查裡,政府搜救隊救得到的,絕對低於一成,自助跟互助加起來基本超過九成。所以日本透過阪神大地震得到的數字非常好,也因為阪神大地震,他們啟動了日本的志工元年」。

7:2:1

防災教育

「我必須很明確的讓民眾知道,搜救隊可能沒有辦法救得到你。台灣的數字可能都比這個數字更不樂觀(自/互助與公助比,9:1)」 擺脫以往萬能政府的思維,將人民自助/互助的自我意識向下扎根,從國民教育開始培養,「其實我們已經在做這件事情了,從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其實我們都有在推防災教育,它會更清楚地強調要從『在地化』開始,甚至我們現在在每個縣市都有防災教育輔導團。」王价巨說道,「這兩年不管替代役、義務役的役男訓練、回訓,政府也都更積極在導入TCERT以及防災士等課程」。

防災士(個人為主,知識為主操作為輔)與TCERT(團隊為主,操作為主知識為輔) 不論是上述提及的TCERT或是防災士培訓,「我倒不會說它一定要叫做防災士的課程,從最簡單的評估、標記、搜索、救援、救護到通報」王价巨接續解釋,「我們不是要訓練民眾救火、做一個專職搜救人員,我們只要民眾有辦法自救,基本上就已具備防災士所要有的職能」。

​自救

image_edited.jpg

3

觀念重建的三個進程

從抗災、防災到韌性

所謂的災害,就是指有人命及(或)財產的損失,即構成災害。王价巨坦言 「過去我們認為可以防止災難發生,但是這幾年我們發現,要讓災難完全不發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目前趨勢轉向為兩面向,第一是降低災難下的損失跟傷亡,第二是讓人民在面對損失跟傷亡時,能夠恢復得更快、更好。

王价巨舉例如水災時,「以前的概念都是架設提防,現在越來越不可能。你沒辦法避免它蔓延,但我們可以在配置(都市規劃)上做些改變,讓水淹到可以淹的地方,比如說公園或學校操場,就不會淹到馬路和家戶,王价巨表示,「這就是韌性的概念」。

​韌性

image_edited.jpg

4

「巨災常態化」下

清楚怎麼為自己做準備

「搜救隊的數量就只有這麼多,政府非常有可能救不到你。

王价巨說明這幾年出現一項麻煩的趨勢就是

巨災常態化

中大型災害比以往頻繁,全球各地災害死者經常出現成千上萬的數目,據王价巨過去的觀察及經驗,他坦白,目前全球各地政府搜救隊,平均抵達災難現場的時間,需要高達3小時,「3個小時政府才會到,等到作業及區域分派完成,到有辦法開始去救援,可能都是6個小時以後的工作」,「搜救隊的數量就只有這麼多,政府非常有可能救不到你」王价巨如此解釋。

因此王价巨接著說明,事實上防災士倒不一定要協助政府做什麼工作,「防災士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僅僅是知道你該怎麼為自己做準備」。以緊急避難包舉例而言,不如大多數民眾對於「公版」緊急避難包的統一想像,而是更加個人取向的一種自救解答。

​救不到

「不是一定要裝什麼,緊急避難包是每一個人對緊急維生需求的想像」慢性病患者會需要充足藥物,用水量高的人需要更多水資源備品,沒有一模一樣的東西。

image_edited.jpg

5

防災協作平台作為新徑

「防災協作平台」作為組織動員的一條路徑,在記者團隊先前的採訪中,發覺有些防災士的經驗中,從未收到政府的任務指派,導致大幅缺乏實戰經驗,制度漏洞顯現。

對此王价巨表示,目前政府正在推行「防災協作平台」(防災協作中心),立意是希望各級公所都能設立一個常態性組織,開始將周遭願意投入的防災士凝聚起來,每當緊急災害發生時,就能立刻動員組織內的防災士參與。

製作團隊|陳承 許芷芸 陳佑益

指導教授|陳秀鳳

聯絡資訊:(02)2236-8225 分機 84113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傳真:(02)2236-9094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