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交.gif
交 (2).png
交.png

在交友軟體裡,一句問候可能是真心,也可能是話術的起點。當關心與推銷混雜,一段關係會往哪裡走,沒人說得準。這篇報導,邀請你一起辨認那些熟悉卻不易察覺的邊界。我們試著問:當行銷披上感情外衣,該怎麼保護自己?

交 (1).png

​***

交 (2).png
交 (3).png

你在什麼時候,開始遲疑?

​點擊「發送鍵」開始對話

交 (1).png

​***

交 (2).png

不是所有曖昧訊息背後都有惡意,也未必每場推銷都帶著欺騙。交友軟體上,有人真誠互動,也有人保留了意圖。面對「關心」的開場白,我們該如何判斷,是交朋友、談感情,還是正在進入一套話術流程?一開始,我們把「詐騙、話術、行銷」攤開來看,梳理它們之間那些難以劃分的界線。

交 (2).png
交 (4).png

事實上,詐騙、話術和行銷之間,並沒有一條清楚的分界線。它們像是一條「光譜」,從明確的欺騙,一路延伸到技巧性的說服,再到合乎規範的推廣。差別往往不在形式,而在動機是否揭露、資訊是否對等,以及我們是否有選擇的餘地。越靠近中段,越難說清,是交流,還是設計。

背景_白
33.png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使人陷於錯誤,使其交付財物,因而受有財產上之損害者,為詐欺行為。

35.png

若內容屬主觀誇飾、情感鋪陳、語氣包裝,且未涉及事實之虛偽陳述,原則上不構成違法;若話術內容具有虛偽、隱匿或引人錯誤之實質效果,即轉化為違法廣告或欺罔行為。

36.png

企業或個人為推廣商品或服務,採取之廣告、促銷、溝通、銷售等綜合策略行為。

背景_黑
君君

我都直接說沒興趣

辨認與拒絕,從交友軟體開始

交友軟體使用者 君君

差點就信了

​小林的交友軟體求偶實錄

交友軟體使用者 小林

交友軟體使用者小林_edited_edited.png
IMG_6004_edited.jpg

彷彿是在談戀愛

其實是在對劇本

​諮商心理師 洪惠嘉

我不是在賣女孩

​一位交友軟體上的經紀|一場雙向選擇的生意

酒店經紀老闆助理 二七

二七_�封面
余啟民_封面_edited.jpg

平台不騙你

但也保護不了你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余啓民

交 (1).png

​***

交 (9)_edited.jpg

我都直接說沒興趣

辨認與拒絕,從交友軟體開始

交友軟體使用者 ​君君

背景_白
背景_紫

君君,21歲,三年前從中部漂來台北的大三學生。和她會面時,就注意到她話不多,絕對不會是在好友聚餐中,主動開話題的那位。然而,早在君君大學剛入學時,便開始使用交友軟體,「不是特別想找對象,只是覺得無聊時能有人說話,比較沒那麼孤單」,她這麼解釋。

背景_紫

一開始,聊到交友軟體上的互動模式,她偏頭思考著說:「我通常不是開話題的人」。與其說被動,不如說,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聊得來」是她口中最常出現的答案。不急著要什麼進展,只希望滑開程式時,彼此不會太無聊。

不是那種每天掛在軟體上的人,君君通常只有在吃飯、睡前、或是有空的午後,才會滑開手機,像散步一樣,漫遊著一張張陌生人的臉。「就是想找個聊得來的人」,君君並不是以戀愛為前提的使用者,相較下,「朋友」這個定義像是歷史老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畫出的一條編年表直線,在交友軟體裡,維持君君與他人的自我界線,更自在,也更安全。

交 (6).png

什麼對話會讓她感覺不舒服?「一直問我在哪、一直要求見面,我就會覺得不行」,君君說得直白。對於聊天過程中對方的語氣、內容與態度很敏感,特別是帶有強烈控制欲或性暗示的開場,會立刻退避三舍,「講話有趣、不要太噁」是基本門檻。

背景_紫

 

不只內容,行為上的細節也是判斷依據。無視她回應節奏、持續要求交換聯絡方式,甚至在初期便暴露個人情緒的對象,多半不會進入下一階段。「就算換了IG,也不代表會繼續聊」,她說。

 

比起情感的投射與性暗示,君君在交友軟體中遇更多的,其實是「經紀人」。「他們會問我是不是學生,有沒有在工作、賺多少錢,然後說有輕鬆的工作想介紹給我」,起初她也懷疑自己是不是想太多,只是對方真的熱情。後來她越來越能辨識這種話術前奏,當對話開始圍繞「賺錢」、「工作機會」,她就知道,是時候速戰速決了。

「我現在都直接說沒興趣,不想聽他們講完。」反覆的遭遇中,君君學會了更快辨識對方意圖,也學會保護自己,不浪費時間。

IMG_6256_edited.jpg

和陌生人聊天時,「如果不是隱私,我會講」,君君認為,若聊天內容涉及生活細節、身分證明,或是太快就被要求交換聯絡方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她願意交換哀居(Instagram),因為可以看到對方的動態與生活, LINE 只能單純對話,就缺乏了視覺線索。「一開始就換 LINE,我應該會先拒絕」。

背景_紫

 

至於交友軟體詐騙經驗,君君倒是表現得冷靜。「有人傳不雅照給我,還兩張長得不一樣」,她辨認出「是網路上的圖片」,但對方否認盜圖後就消失在聊天室了。

 

聊到騙局與勒索,除了交友軟體,她想起,「我有一個朋友,是在臉書被詐騙的」。頓了一下,君君笑了出來,「我朋友跟人視訊聊色,被錄下來」,對方威脅給錢,不然就把視訊的裸體影片傳給所有朋友。

背景_黑

君君收到了那支影片。

😳

背景_紫

 

君君的朋友解釋是「AI換臉」,「但背景就是他房間,誰信?我們後來不說破,還是叫他報警。只是私下討論,覺得太好笑了吧」,她說完又忍不住笑出來,「他自己不覺得好笑啦,但大家真的一眼就看出是他」。這樣的故事一直在社會各處發生著,不過友人的故事讓君君「替代學習」,懂了警惕。

「我放自己覺得好看的照片,沒有特別順序,幾乎不寫簡介。」君君是看照片選擇對象的,有明確的偏好與地雷,「不放臉的絕對不會喜歡,還有那種畫質很糟,看起來像網路圖片的」。

 

真實性是她評估是否開啟互動的重要指標,她承認,照片與現實總有些落差,但只要彼此有足夠文字交流、彼此熟悉語感與邏輯,見面時多半不致失望。「見面的對象通常都還 OK,畢竟願意見面,是因為已經聊過一段時間。」

背景_紫

交友軟體之於君君,不是日常必需,而是「有空就滑」的消遣,她會刪掉交友軟體,也會再下載回來。刪除的理由通常是遇到的人「講話太白痴、太多人惹怒我」,重新安裝的理由則是「太無聊,想聊天」。反覆安裝與卸載的行為,表現她與數位工具的距離,交友軟體不曾生活重心,更像是一場社交實驗。

「如果對方行程不妥,我會事先說;行為上也都還 OK」,她說。她不在見面時評分對方,而是在對話中就已經做好了多數判斷。她也沒有設下什麼「第一次見面誰要出錢」、「穿著打扮是否要正式」的標準。對她而言,自然與自在,才是是否值得繼續認識的關鍵。

IMG_6386.JPG

「是不想那麼無聊,不是想找什麼。」她最初說的這句話,在訪談尾聲依舊清晰。或許正因為如此,君君的故事不那麼戲劇化,卻真實地道出許多使用者未必說出口的心情。不是所有人上線都是為了戀愛,更多人,只是在尋找一種短暫的連結:能理解、能說話、能自在告別,不需要留下。

〈我都直接說沒興趣 辨認與拒絕 從交友軟體開始〉 訪談交友軟體使用者小林|文字記者 紀徳 陳承|攝影記者 陳承 陳佑益

交 (1).png

​***

背景_靛

💬

當我們看見,君君如何在對話裡設下界線,辨識語氣與暗示的差異,也許你會開始想:那我呢?我的界線在哪裡?

 

一段互動小體驗,邀請你在短短十五秒內,試著直覺判斷每一句話對你的感受——也許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你自己,願意怎麼被對待。

背景_淺藍
交 (1).png

​***

交友軟體使用者小林_edited.jpg
背景_黃

差點就信了

小林的交友軟體求偶實錄

背景_白
背景_黃

「真的差一點就被騙了」,小林回憶起第一次在交友軟體上遇到詐騙。從高二開始接觸交友軟體,原本只是「想認識異性」,卻逐漸發現平台上,藏著各種難以捉摸的風險與騙局。

背景_黃

小林,20歲,大學三年級,起初開始用交友軟體,是因為身邊朋友在用,知道能認識女生,「那時候這種模式蠻新穎的,想說玩玩看」,從 Goodnight、Tinder、探探、Omi、心交到 WooTalk,各種交友軟體他都用過,有的主打語音即時聊天,有些是網頁隨機配對,也有以打字聊天為主。

小林會在夜晚獨處時打開交友軟體,也會在和朋友出去玩時,一起開配對,「就想說約個人出來聊聊天」。

IMG_6263_edited.jpg

我問小林,「你用交友軟體,想建立什麼關係?

他低頭思考,「怎麼講比較委婉⋯⋯

✍️

😅

我告訴他,直接一點沒關係。

哦,就是想要打砲,性關係,各取所需的那種」,小林的回覆確實很直接。

✍️

🙂‍↕️

背景_黃

這種交友模式,往往需要曖昧的對話、性話題的鋪陳,來達成雙方默契,小林會以「要不要看夜景」、「去喝酒」當作暗示,「比較直接會問,你有沒有約過?比較委婉一點就問說,你會跟交友軟體上的人出來嗎?」

有一次我去音樂祭,偶遇語音交友軟體上認識的女生,我們到一棟民宿頂樓喝酒,接吻,我問他「要不要來住我這?」她來了,我住的是分上下鋪的青旅,我們擠在下舖,靠一起睡,然後就做愛,才發現她有男朋友。

背景_黃

小林分享這次印象深刻的配對經驗,「後來再約她,她就放我鳥」,有點做一場夢的感覺。

除了這樣順利見面的互動外,小林回顧,曾經也遇過充斥「劇本感」的詐騙話術或假帳號,「沒來回,拋出的問題感覺都是預設好的」。他遇過「工讀生,請來讓使用者覺得,這個軟體好像很多人玩」。

 

還有一種分辨意圖的方法,小林說「一開口就要加LINE的就是詐騙」,這類帳號,下一步往往是要小林購買點數、操作ATM。當然,這些判斷都是經驗的累積,他也曾抱著信任,在交友軟體中,和陌生人交換了LINE。

背景_深灰

一開始差點中招,加LINE後才覺得怪怪,他對話這一句接不到上一句,像一次跟很多人聊天,忘記你剛剛跟他講過什麼。我去搜關鍵字,有新聞說有人因為這樣被騙十幾萬,我才知道這是詐騙。

另一次相似經驗,也是加LINE後,對方就問小林「要不要做性交易?」,他出於好奇回了「好」,對方立刻要求小林去超商購買等值5、6000元的虛擬點數,然後拍下密碼與序號後回傳。

IMG_6302_edited_edited.jpg

我不拍,就有電話打過來,一個很兇的大叔聲音,說「我知道你的電話號碼,我知道你家住哪裡,我找人圍你」,然後傳有人被打的影片,恐嚇我。

😬

背景_黑
背景_黃

對於這些遭遇,回頭來看,我問小林「會有不安全感嗎?」

「比較多是尷尬」他邊說邊笑。

「但這種詐騙,畢竟有關錢,我還是不能接受」他收起笑容後補充著說。

背景_黃

話雖如此,小林在交友軟體聊天時,仍然「都不太保留」。他說明,「就好像在酒吧遇到一個陌生人,他不認識你任何朋友,所以就可以和他講everything」,他認為這是很多人玩交友軟體的一大原因,「就是想找個陌生人,跟他聊天」。

 

回過頭來,小林從高二使用交友軟體到大一,還有聯絡的朋友,大概剩兩、三個人,不過他也分享「其實聽過很多夫妻或情侶,是交友軟體認識的」。

背景_黃

縱觀這些經歷,小林是否認為平台該管制商業行為?他說,「如果是APP自己的廣告沒差,畢竟也要收入」,但如果是使用者身分的用戶,卻進行詐騙、商業行為,小林則認為,會影響使用者體驗。

IMG_6434_edited.jpg

有些交友軟體是在線等候配對的模式,「我配對,等了2、30分鐘,結果接起來是一個推銷的人,是不是很氣?很氣嘛」。他發現,很多交友軟體也已經開始遏止假帳號,或封禁商業帳號,讓用戶體驗變得更好,交友軟體也才能永續留存。

〈差點就信了 小林的交友軟體求偶實錄〉 訪談交友軟體使用者小林|文字記者 陳佑益 陳承|攝影記者 陳承 陳佑益

交 (1).png

​***

IMG_6025_edited.jpg

彷彿是在談戀愛

其實是在對劇本

諮商心理師 洪惠嘉

背景_白
背景_粉

週末下午,約在苗栗一間咖啡廳,她抵達時不忘在門外先撥理頭髮,沒發覺我從玻璃望去,看得一清二楚。進門後打招呼,還來不及請她點咖啡,她坐下就開始滔滔不絕,分享接觸過的個案,不時帶入心理學研究的佐證,從交友軟體的使用者心理需求出發,談到兒少戀愛認知、婚姻經營,還不忘提起非行少年的案例經驗,才再繞回來交友軟體與社群關係的議題。

我打岔,「要不要先點咖啡?我們再繼續聊」。她匆匆瞥過菜單說,「一杯烤榛果拿鐵」,隨即繼續分析個案給我聽。她是諮商心理師洪惠嘉,在地方法院擔任過觀護人室心理輔導員,也曾服務過多所國小,專長於性伴侶諮商、青少年諮商,交友軟體與社群媒體是她關注的場域,從她的語速,便感覺到她對於我們談論的議題,是多麼急切與興奮,彷彿世界上再多一個因情而傷的人,她都不能接受。

背景_粉

一般人使用交友軟體的心理需求,通常不單只是想找對象,也想填補內在渴望與孤單感,「希望被理解,肯定自我價值」,洪惠嘉這麼破題。她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解釋,當中由最底層到最上層依序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而交友軟體對使用者而言,就是在尋覓「愛與歸屬」與「尊重」兩大需求的滿足。當然,愛、歸屬或尊重,未必是浪漫而偉大,她更常聽到個案說,「只是想找可以說說話、聊聊天的朋友」,也是種依歸。

背景_白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34.png
自我
​實現需求
自我
​實現需求
最頂層的需求,意指實現個人潛力與理想,包括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創造力、道德感、自我超越等。
33.png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
包含自我尊重與他人尊重兩方面,例如成就感、自信、獨立、他人的認可與尊重、地位等。
32.png
​愛與歸屬需求
​愛與歸屬需求
人在安全之後,會渴望人際連結與被接納,例如友誼、親情、愛情、社群歸屬感、被理解與陪伴。
31.png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
當生理需求被滿足後,人會追求安全與穩定,例如人身安全、財產保障、健康、工作穩定、庇護。
30.png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
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例如空氣、水、食物、睡眠、性等。
背景_粉

回首2020年前後新冠肺炎全球肆虐,洪惠嘉認為,疫情時代是很重要的脈絡,當時因為出外受限,但還是有人際需求,所以從實體到線上的轉型,讓大家變得更願意和「不認識的人」展開交流,這導致情感上的曖昧不明,這種模糊中,不可不談情感詐騙。

「網路上有一群人,會鎖定一群對象,給予問候和情感」,過去有一位大學生小晴,向洪惠嘉分享,小晴曾經跟網路對象連續聊了三個禮拜的天,照三餐問候,有一天對方想向小晴借錢投資,小晴的警鈴響了,把對象封鎖掉。透過小晴的案例,洪惠嘉認為,政府能做的是「幫民眾裝上警示燈」。

網路與實體交友最大差異,在於前者看得到對方,後者卻看不到,就算對象有放照片,「純屬照騙」和「修圖美化」間的評判界線仍很模糊。在諮商心理師的身分之外,洪惠嘉分享個人經驗,「我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有些人加好友想跟我聊天,我開放自己去聊,聊了發現對方不對勁,我的警示燈會響,但其他人呢?」

背景_黑

2024年有段時間,許多新聞正報導著全台各地多位婦人,正在與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談戀愛。這段詐騙情節下,洪惠嘉就是其中一位「被馬斯克看上」的人。

IMG_6271_edited.jpg

馬斯克怎麼會加我臉書?我雖然懷疑,但帶著好奇心,還是問了:「你是馬斯克嗎?」你回覆我,「對,我就是馬斯克,我有一個好的賺錢方法」,我就知道你是假的,你根本不是馬斯克。

背景_粉

現在網路上有不少搭訕藝術家(Pickup artist, PUA),其實就是情感操縱者。「他一直誇讚你,當你心動,他開始冷淡不理你,你開始焦慮,他怎麼一直忽冷忽熱?你就會想盡辦法獲得他的注意力」,洪惠嘉說明,在心理學中可用「間歇性增強」來解釋。

「間歇性增強」是指不定期、不固定出現的回饋行為,使人更難預測獎賞時間,反而強化行為的持續性與依附感。

在交友軟體中,情感操縱者會時而熱情回應、時而冷淡疏離,讓對方陷入期待與不安的循環。例如對方某天頻繁訊息、關心問候,隔天卻完全消失,這樣的反覆行為,便會誘發依附與期待,使人為了再次得到情感回饋,而主動投入更多情緒甚至資源,進而形成不對等關係。

IMG_6328.JPG

我輔導一個叫小溫的個案,對方天天讚美小溫,說小溫是「靈魂伴侶」,小溫相信遇到真愛,對方提議「我們那麼有默契,不如一起創業吧!」,對方開始引導小溫購買虛擬貨幣,也在初期嘗遍甜頭。後來小溫在對方提供的平台,投入越來越多金錢,直到有次小溫想領取平台內的款項時,平台跳出警告訊息,要小溫先支付一筆保證金,才能開通取款功能,她才知道,遇到詐騙。

我輔導一個叫小溫的個案,對方天天讚美小溫,說小溫是「靈魂伴侶」,小溫相信遇到真愛,對方提議「我們那麼有默契,不如一起創業吧!」對方開始引導小溫購買虛擬貨幣,也在初期嘗遍甜頭。後來小溫在對方提供的平台,投入越來越多金錢,直到有次小溫想領取平台內的款項時,平台跳出警告訊息,要小溫先支付一筆保證金,才能開通取款功能,她才知道,遇到詐騙。

背景_粉

「從沒遇過那麼懂我的人」、「我想把你當成未來結婚對象」、「只有你能讓我這麼平靜」、「我要讓你每天都開心」......洪惠嘉解釋,像這樣的語境,都是容易誘發心理依附感的常見策略,「只有你」的特別感、專屬感。長時間與陌生人對話,卻沒有察覺對方意圖的敏感度,背後可能存在的心理盲點,洪惠嘉提及心理學中「基膜」的概念:

IMG_6402_edited.jpg

基膜影響一個人從小到大認知事物的方式,換句話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套,小時候就寫好的內心劇本。有些人的腳本是「我只要考試考高分,就能⋯⋯」也有人是「我要滿足父母的期待,才能⋯⋯」的腳本,大家都不一樣。當你的腳本是「我不夠好,只有盡力討好別人,才會被喜歡」,那一旦有對象對你好,即使是陌生人,你也會忍不住想緊握對方不放手。

背景_粉

網路交友不可能每次都順利,不論愉快或痛苦的經驗,都會影響人們的信任基礎。洪惠嘉分析,當對方說出「因為我們要⋯⋯,所以你要先⋯⋯」這類的條件句式,當人們覺得「對方都是因為我的外表,才想跟我當朋友」,當交情變成交易,當人們變得無法信任對象這時,人們原先的安全型依附,就會轉為防衛型依附,築起一道距離的牆。

背景_白

所謂「成人依附理論」,主張的是人際依附模式會從童年經驗延續到成年,影響個體與伴侶、朋友的互動。其中可以細分為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與畏懼型四種,根據個人對自己的價值感與他人可信度的評估,會形塑出不同的情感依附策略,如信任、依賴、回避與恐懼等。

背景_黑

成人依附的4種模式

19.png
對自己與他人都有基本信任,能自在建立親密關係,也能獨立處理情緒。這類人通常溝通順暢,關係穩定,遇到衝突傾向理性處理。
20.png
對自己缺乏安全感,容易擔心被忽略或拋棄。強烈渴望親密卻又害怕失去,常出現黏人、反覆確認感情的行為,情緒起伏較大。
信任自己但不太信任他人,習慣壓抑情感、保持距離,避免太過親密。可能外表冷靜獨立,內心其實擔心失控或被依賴。
21.png
對關係既渴望又害怕,常同時感到不安與逃避。內心糾結、難以信任他人,也容易懷疑自己,經常在人際關係中感到矛盾與疲憊。
22.png
洪惠嘉_配圖_edited.jpg

要如何打掉這道牆?洪惠嘉分享,作為諮商心理師,會扮演好安全型依附的典範,讓受創者慢慢重拾信任,之後受創者會在社會上認識其他人,這時,諮商心理師則會陪伴受創者,重新反問自己「這樣的相處有沒有安全感?」。

背景_粉

交友軟體中,因為情感或金錢而受創傷的人,如果沒有調適好,則容易陷入一段負面情緒的歷程,然而大多數的人,往往不會意識到自己,正處於這樣的下坡階段。

 

洪惠嘉解釋,因為情感操弄或金錢損失,產生了心理創傷,「一開始是否認(我應該沒有被騙吧?)接著是自責(我怎麼會這麼傻呢?)第三階段會感到羞愧(我真的是很糟糕⋯⋯)最後是疏離(我再也不相信網路上的人了)」。​

背景_白

・第1階段・

​怎麼可能!我才沒有被騙~

😂

IMG_6110.JPG

面對情緒下墜,能夠如何調適?首先,在每段關係的開始,當察覺到不對勁時,就要提早問自己:「是否提前結束這段還沒發芽的關係?」;第二步,洪惠嘉建議「允許自己悲傷和憤怒」,承認並理解自己「因為人不會因為聰明、學歷比較高,就不會被騙」;第三步,告訴自己「這是對方的問題,不是自己」,詐騙者往往透過巧妙且熟練的手段設計,任何人都有可能陷入;第四步,尋求心理諮商或告知好友,避免藏著不提、形成內耗。

〈彷彿是在談戀愛 其實是在對劇本〉 訪談諮商心理師洪惠嘉|文字記者 陳承|攝影記者 陳承

交 (1).png

​***

二七_封面

我不是在賣女孩

一位交友軟體上的經紀|一場雙向選擇的生意

​酒店經紀老闆助理  二七

背景_白
背景_鮮紅

交友軟體的世界,有人求愛情,有人求陪伴,也有人求工作。二七,是一位八大經紀公司的老闆助理,負責透過交友平台,尋找願意進入酒店上班的潛在人才。對二七而言,交友軟體不是一場愛情遊戲,更像一份職責。

交 (7).png

「我這份工作的起點,是朋友的引薦,和自己對八大的好奇」,二七在短短數年間,晉升到人力招募的前線。第一步是創帳號,然後和目標聊天,接著邀約面談,最後引導應徵流程,她串連著求職者與經紀人,是職場上的人事協調,也是人性交鋒。

二七待的公司專營「獨立經紀業務」,是台北許多酒店的合作對象,沒有店面,僅憑手機螢幕,點開社群平台和交友軟體,每周就會吸引三到五人應徵酒店公關。二七認為,這個工作是在「提供想賺錢的人,一個穩定管道,保障他們的薪資待遇」。

交 (7).png

負責新人招募的經驗告訴二七,眾多的社群「工具」中,相較於Tinder、Instagram或抖音,還是IG與交友軟體成效最好。「專業感比較重要」對二七而言,「專業經營」的門面代表的是:精緻的排版、清楚的資訊、過往的案例佐證。

在IG上,「有時候我們會發文宣,直接私訊朋友,有興趣就來聊」,而交友軟體的經營模式迥然不同,要透過聊天建立信任,它沒有既定架構,也不強調破題法。

IMG_6346_edited.jpg
背景_鮮紅

我常從基本問題問起:「你住哪?工作嗎?有沒有買吃的?」我有時候「真的只是當朋友,聊到一半,發現對方不適合,也不會再推」,所以整個過程快則半小時,慢則以月為單位培養感情。

交 (7).png

如果對方開始猶豫或感興趣,那就可以談更深入。經紀人也會在後續面談中,安排進店試做。若對方最終進店上班,二七就能拿到一筆「開發獎金」作為報酬。這樣的制度讓她每談成一人,就像完成一場銷售成交。


這套看似自由的工作模式下,其實操作密度很高,時間被壓縮得異常緊湊。「我如果一天工作六小時,大概有三小時都在滑手機。」她講的很冷靜,一種對日常強度的默認。辨識詐騙帳號、分辨對方是否成年、判斷對方交友誠意,這些都是她與同事們,在交友軟體中培養出的直覺。

「每天滑這麼多,一眼就能看出來,對面是不是真人,還是想騙錢的。」她也會請對方提供IG帳號、觀察是否有經營過、是否有基本公開資訊。這些都像是場「非正式面試」,決定是否值得再投資時間。

IMG_6307_edited.jpg

不是所有人都會被納入招募名單,「有些人IG亂七八糟、不經營的,就不會想要找」,但她說這也不代表,有顏值就一定被選上,「不分性別,只看有沒有用心經營自己」,「用心」可以推敲職業態度,也能看出對方對於社群曝光、人設經營的理解能力,這會直接影響一個人是否能立足八大。

交 (7).png

 

但二七也補充「我們其實不太找有做過八大的人」,理由是過去的工作經驗,反而可能帶來彼此的懷疑與不信任。「以前八大太混亂,常有吃藥、打架、關狗籠、用電擊棒的事,現在透明很多,但很多人還是有陰影」。


「我們經紀人,其實就是在賣情緒價值」她說,這句話聽來稍顯殘酷,卻點出了行業本質。無論酒店小姐還是經紀人,說服力來自於能否與人產生連結、讓人信服。因此,她會在聊天中自然地透露工作待遇。

交 (7).png

十分鐘兩百,一小時一千二。「一般人還在一小時兩百,他們聽到會驚訝害怕,但這時候就要讓他們知道,我是專業的,可以保證安全的」——薪資是開場白,信任是成交點。


「要說公司SOP,不如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聊天方式」這句話在這個自由奔放的行業中,更多是熟能生巧。「先是簡單聊天確認基本條件,年齡、身分、經驗,再看他是不是對酒店有興趣」。

交 (7).png

確定對方願意了解後,就會進入線上諮詢或面試,不論何者,都需要確保雙方都在安全範圍內。面談時,經紀人除了說明實際待遇、上班地點、風險事項,還會展示其他女生的收入紀錄,作為參考。「但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賺得到那個錢」,二七特別強調,這也是她所謂「誠信經營」的核心。

雖然整體產業仍以男性經紀人為主,但女性其實有獨特優勢。「有些女生會說,她只想找女經紀,因為比較安全」,二七自己也遇過不少新人,剛開始非常戒備,一聽到二七是女性,才願意深入對談。

交 (7).png

「女生經紀講話細膩,知道女生怕什麼、在意什麼」,她舉例化妝、交通、酒店文化、面對客人,女經紀都能講得更貼近生活,消除不安。「女生比較會追蹤、回報,每個新人我都會盯著她們的上班狀況,慢慢給信心」,二七說明。

二七分享,「我們會教新人怎麼打造人設」,包括社群形象、說話方式、照片選擇,甚至連訊息語氣、限時動態內容,都有固定作法。「你不只要讓人想加入你,更要讓他相信你是『有辦法改變人生』的人」,這樣的語言,很像某種直銷或網紅話術,但二七並不避諱。

交 (7).png

「說服力是這行的核心,誰會跟一個生活亂七八糟、沒有業績、看起來很落魄的人走?你要讓對方覺得你專業、你可以保護他」。但這份「形象建構」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


「我們的工作,每天都在聊天,但心情好不好,其實人家都看得出來」,二七作為經紀助理,每天穿梭在數個交友軟體間,這樣的工作,要求她在面對陌生人時保持親切、穩定,哪怕現實生活中,正面臨情感或家庭的困擾。

交 (7).png

「剛開始接觸這個工作,很難把私人情緒和工作分開」,她回憶,有時情緒波動大,被對方察覺,影響了業績成效,「你不可能讓人家知道你難過,但還是會透露出來」。這份情緒勞動,也讓她學會如何劃清界線。

 

朋友、同事、新人、客戶,每一層關係都有不同的距離與尺度。舉例來說,她的公司並不把新人當「下屬」,而是視彼此為合作夥伴。

IMG_5916_edited.jpg

八大路上,拓寬了她對人性的理解與視野,二七說自己「真的認識了很多不一樣的人」,但代價是,轉進八大後,來自社會與舊識的刻板眼光,一度讓她難以招架。「很多人聽到我做這個,就開始用他們的想像去貼標籤」,她沒有明說那些標籤是什麼,只淡淡表示,真正的朋友會選擇支持,而她也不再過度把他人評價放心上。

交 (7).png

 

這份工作給她的成長,讓她學會情緒管理和關係經營,這些技能背後一段段的內心自我拉扯與試煉,不會被寫在履歷上,卻正是她的日常現場。

 

想起自己的故鄉,二七分享,「如果在台北,其實我們這些經紀或助理的生活圈,跟一般人沒有差別。但像新竹的酒店沒那麼多,人們對這行也陌生,幾乎是兩個世界」,這樣的現實中,數位平台成了穿越空間侷限的「開發戰場」,但對二七來說,這仍是一種過渡。

「我現在的目標是建立流量,讓人看到我、看到帳號」,她不諱言,發什麼、何時發、發給誰看,背後都有算計。她說自己要「跟風」,看社群上什麼流行就發什麼,從戀愛語錄到話題貼文,能引來流量就是有價值的內容。


當發文搭上熱點,她的私訊便會爆滿,不只是關注,還包含工作邀約與潛在人才的回應。這種操作像是一場流量實驗,也像是一場沒有劇本的市場測試。未來會不會持續靠社群開發?她認為未必,畢竟工具會改變,策略會變動,但最終目的就是創造一個源源不絕的聯繫破口。

交 (7)_edited.jpg
背景_鮮紅

多數人眼中,交友軟體裡的陌生搭話,若伴隨話術與金錢誘因,往往會被迅速歸類為詐騙,或某種居心叵測的推銷。但現在我們看見了,另一張不被理解的樣貌——二七的故事。某些看似詐取的「陌生訊息」背後,或許是一道帶著現實壓力、情緒勞動與市場規則的選擇題。不是以戀愛為前提,不以單純誘導為企圖,她滑動交友軟體,做一份「信任」的招募工作。在情感與利益難以劃界的灰色地帶,報導讓我們重新省思污名,未必認同,至少能重新認識可能存在的社會結構與人性複雜。

〈我不是在賣女孩|一位交友軟體上的經紀 一場雙向選擇的生意〉 訪談酒店經紀老闆助理二七文字記者 紀德|攝影記者 紀德 陳承

交 (1).png

​***

IMG_6157.JPG
交 (9).png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理事長

黃燕玲

你是開賭場?

還是遊樂場?

平台與品牌如何選邊站

背景_白
交 (9).png

黃燕玲,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AMT)理事長、堯智科技創辦人。從過去的電視廣告企劃,到現在的數位洞察推手,黃燕玲見證了傳播與行銷從「對大眾說話」,逐步走向「對個人說話」的時代轉變。當行銷邏輯滲透至交友軟體如此私密的互動場域時,信任與操控往往只隔著一句話的距離。對話與推銷的交界處,我們邀請她,談談這模糊界線裡,什麼才是值得被記住的行銷。

交 (9).png

數位時代的演進,催生了交友軟體這個新興平台。黃燕玲說:「這是社群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一路從大眾溝通,走到社群網絡,再到現在的個人對個人。」她解釋,交友軟體之所以成為行銷新戰場,正是因為它打造了一對一的溝通空間,讓使用者間建立起更深的信賴感。「在這種私密的互動中,人們會更容易打開心房,因為本質上是交朋友。」她說。

交 (10).png

但信任有雙面刃,黃燕玲提到,「這種基於情感建立的信賴感,若背後藏有不誠實的企圖,像是詐騙或隱藏的商業行為,那就是對信任的背叛。」她強調,行銷行為須建立在「立意良善」的前提,否則個人品牌無法永續發展。

交 (9).png

「作為一個品牌,最重要的是長期獲得互動者的信任。如果沒有這個前提,行銷就只是空中樓閣,無法長久。」使用者必須反覆自問,「我的出發點是什麼?我能否讓自己成為一個可持續的品牌?」這樣的自我反省,是數位時代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

黃燕玲指出,行銷從過去依賴大眾傳媒的時代,一路走到今日高度個人化的交友軟體,其實正反映了行銷漏斗的演進。「過去是從電視、報紙、戶外廣告這種最大眾的傳播開始,到了社群媒體變成針對自己的network,再進一步走向交友軟體,就是一對一的個人溝通,這個邏輯其實就很像行銷漏斗,從最大群到分眾再到個體。」她說。

交 (9).png

在數位行銷的語境中,「行銷漏斗」長年被視為理解消費者溝通邏輯的重要理論,在這樣的個人化場域中,溝通的精準度大幅提高,也更容易突破使用者的防備心。「因為是交朋友,彼此分享人生觀、價值觀、生活體驗,所以信任感建立得特別快。」黃燕玲提醒,這正是行銷效益得以發揮的關鍵,同時也是最容易被不當利用的風險所在。

「如果背後動機不只是商業,而是帶有詐騙或欺騙意圖,那這種一對一所產生的信賴感就可能被轉化為操控的工具。」她強調,這樣的模式雖然符合行銷漏斗邏輯,但也需要從倫理與平台責任的層面進行反思。

背景_白

什麼是行銷漏斗?所謂「行銷漏斗」,是一種用來理解消費者從認識品牌到做出購買決策的模型。它像一個倒三角形,從最頂層的大眾曝光度,逐漸收斂至底層的實際轉換。每一層分別代表消費者的不同心態與行為階段:

• 頂層(TOFU):提升品牌曝光,吸引潛在顧客注意。

• 中層(MOFU):提供資訊,加深對品牌的理解與信任。

• 底層(BOFU):促使消費者採取行動,完成購買或提升忠誠度。

交 (9).png

 

隨著大數據與數位化,行銷進入個人化的時代,黃燕玲說:「現在行銷已經不是對一大群人發送同一條訊息,而是精準辨識每個人的興趣與需求。」她舉例,一則廣告若被點擊而進入品牌網站,系統便能判斷使用者的興趣程度,甚至追蹤是否將商品加入購物車,這些行為成為品牌判斷顧客意向的重要依據。從「我知道有人感興趣,但不知道是誰」,進化為「我知道這個人就對這產品有興趣」。

​交友軟體在這個框架下,更是個人化行銷的最佳範例。黃燕玲分析道:「交友平台上,傳遞訊息跟接收訊息的人都是個人,這種一對一的互動讓雙方更快速建立信任。」相較於傳統品牌以大量訊息轟炸消費者,個人化平台能即時感知對方反應,促使關係更緊密、更有溫度。「這樣的互動模式,從根本上贏過了以往行銷方式,讓人感受到真實與信任。」

交 (9).png

交友軟體最大的差異在於「訊息的傳遞者是一個真實的個人」,而非品牌或企業。「當你在交友平台上分享使用心得,那是你的個人經驗,而不是品牌的官方宣傳。」她指出,這種由個人出發的分享,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都是一種特殊的口碑行銷,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說服力。

IMG_6211.JPG

黃燕玲進一步說明,交友軟體的口碑行銷與傳統的口碑分享不同,前者帶有明確的行銷目的和指標(KPI),而後者則是自然流露的使用心得。「口碑是人與人之間的自然交流,不一定帶有推銷意圖;口碑行銷則是帶著特定目標去影響受眾行動。」在這個平台上,使用者既是訊息的傳遞者,也是個人品牌的經營者,這種「個人即品牌」的現象成為社群行銷的新趨勢。

交 (9).png

 

然而,黃燕玲也提醒,交友軟體的行銷模式有其侷限。雖然親近感和信賴感容易建立,但行銷的廣度相對有限。「你花再多時間一對一說服,也有極限。從商業角度來看,必須評估這樣的投入是否符合效益。」換言之,交友軟體適不適合做行銷,關鍵在於「你想用這個工具達成什麼目標,以及它是否划算。」

同時,她也強調誠信和透明是社群行銷的基石。「若訊息傳遞者並非真正認同產品,或只是被動執行任務,那行銷效果不僅打折扣,還可能反噬品牌形象。」因此,如何讓推廣者自己買單,成為品牌經營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交 (9).png

在數位社群時代,個人帳號不只是私密空間,更是一種品牌形象的延伸。黃燕玲指出長時間在平台上的觀察,能看出某些帳號帶有明顯目的性,這種現象在交友軟體中更為普遍。她強調,「一個個人開設的帳號,代表的終究還是個人品牌。你要如何在這個江湖上永續,關鍵在於讓人信任你。」

黃燕玲坦言,代表品牌發聲的用戶,只要誠實面對自己經驗,並真實分享產品體驗,也是一種雙贏。「如果你真的體驗過,也真心認同這個產品,為什麼不能坦率說出來呢?」她以大牌藝人代言為例,強調代言前的真實體驗是建立信任的基礎。

交 (9).png

然而,當企業希望透過員工個人帳號推廣品牌,背後的風險不可忽視。黃燕玲指出,「若員工自己都無法認同產品,卻被要求硬推,那問題就出在老闆和品牌主的溝通。」她強調,員工不只是執行者,更是品牌的消費者,企業應該重視員工的感受,尋找產品或服務中需要改進的環節,而非硬性灌輸行銷劇本。

 

「在這個高度透明且個人化的社群環境中,所有的溝通都應該開誠布公。」黃燕玲說,「每一個人的體驗都很重要,這不僅是顧客關係管理的關鍵,也是一條讓品牌不斷優化、在市場上立足的黃金管道。」

IMG_6356.JPG

「金融產品,我覺得真的不太適合用交友軟體來推廣,因為風險很大。」她的語調緩慢,帶著直白和一絲無奈。「尤其如果你是20歲年輕人,根本沒有經驗,卻在那邊賣房地產或投資商品,這不只對自己不負責,也很容易誤導別人。」她強調,真正能在這種平台上做推廣的人,必須是真正用過、且懂得這產品的人,「否則這種分享,就像是空口說白話。」

交 (9).png

 

她解釋,交友軟體的本質是分享個人生活與價值觀的地方,這是它最大的魅力,也是推廣必須尊重的前提。「你如果自己沒用過,沒體驗過,你怎麼能真心說服別人呢?」年紀大的用戶或許能承擔起這樣的角色,但金融投資類產品卻是「最容易泡沫化的地雷區」,隨時有可能出現真假難辨的陷阱。

談到平台方的責任,黃燕玲認為,「平台一定要控管」,像是Meta這類大公司,不能光靠一句「這是用戶行為」就推給用戶,「他們所有訊息和行為足跡都一清二楚,卻不管控,那不就變犯罪溫床?」她說,如果交友平臺變成充滿垃圾、犯罪的地方,「正常人誰還想用?誰還會來消費?」這番話讓人想起過去那些沒做好控管的交友網站,如Yahoo交友、MSN交友,最後因為環境變糟,逐漸失去用戶。

交 (9).png

黃燕玲說,「你開的是賭場,就會吸引賭客;你開的是遊樂場,就會吸引愛玩的孩子。但如果你的環境充斥著犯罪,那就是吸引犯罪份子。」平臺的生態安全,關係到整個商圈的存亡。

最後,她談到個人品牌的永續經營。無論是純粹使用者,還是將交友軟體當作推廣工具的服務提供者,都要深刻思考自己的品牌形象。「現在每個人都是自媒體,每個人的線上軌跡都會被記錄。」她提醒,「你今天怎麼做,未來都會被人肉搜索,你要怎麼活得久、活得健康?這就是品牌經營的關鍵。」

IMG_6238.JPG

在這個平台生態中,唯有品牌的永續,才能讓個人和平台都走得長遠。

〈你是開賭場?還是遊樂場?平台與品牌如何選邊站〉 訪談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理事長黃燕玲

文字記者 紀德|攝影記者 陳承 陳佑益 紀德

交 (1).png

​***

IMG_5895_edited.jpg

平台不騙你,

但也不保護你。

 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

余啓民

背景_白
背景_深青

余啓民,現任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專任副教授、中華資通訊法律協會副理事長,曾任東吳大學科技暨智慧財產權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人工智慧法制研究中心主任。當我們將交友軟體上的話術推銷、商業行為與詐騙風險搬上檯面,法律該如何介入,又能走到哪裡?這場訪談,他以法律工作者的視角,提醒我們,「並不是沒有法律,而是法律救不到那裡」。

背景_深青

「所有法律限制,都應該回歸使用條款,但有多少人會真的去看?」一開始,余啓民點出平台責任與用戶忽略之間的落差,交友軟體本身並未直接進行商業推廣,真正導致風險的,往往是透過平台與用戶互動的第三方,像是外包客服或假帳號。

 

他強調,許多詐騙行為並不發生在交友軟體本身,而是透過誘導用戶轉移至外部連結,例如LINE或其他網站。「這就很可怕了」,余啟民提醒,像「小孩參加比賽投票」這類誘餌訊息,正是反詐騙專線165時常接獲的案例,提醒使用者在交友互動中,應對平台評價、訊息來源與連結保持高度警覺。

交 (12).png

相較於鄰近的中國,訂有《廣告法》專責規範廣告行為,台灣目前並無獨立法條,能制衡交友軟體中的商業推廣。對此,余啟民說明,「我們針對不實廣告,是消費者保護法、或公平交易法」。他指出,若是使用者透過交友軟體進行推銷行為,多數情況並不構成違法,至多違反平台使用條款。

 

雖然用戶可以透過平台檢舉該行為,但後續處理往往有限,「你檢舉他,結果是怎樣?他換一個身份再上來」,余啓民分析平台漏洞中,帳號的可替代性,使不當行銷行為難以遏止,反覆出現。

背景_深青

 

針對交友服務監管現況,余啟民發現,內政部早在兩年前便曾針對收費型實體交友機構,訂定《交友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草案,規範如婚友社這類業者的契約內容與服務條件。「像這種社團登記的單位,是歸內政部管,因為它們有實體存在」。

《交友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雖非單獨立法,但確實具備明確的規範功能。余啟民說明,「如果一定要找個法律依據,可以從這裡面找到」,這份由內政部依《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所訂的契約指引,對實體或複合型態的收費交友業者具拘束力。

 

舉例來說,草案中明定業者應清楚載明「當事人資料」、「會員權利義務」、「服務項目內容」、「影音課程的計費方式」與「贈品約款效果」等;同時也明確禁止業者將「消費者放棄審閱期」、「不得退還費用」、「單方變更契約內容」等條款列入定型契約。

背景_深青

然而,在虛實整合、平台化交友的浪潮下,這份草案卻無法涵蓋多數線上交友平台,「第1條就寫了:『但以數位服務為唯一經營方式提供交友服務者,不適用之』」。

 

他無奈地說,「你說現在誰還會去實體交友服務?」對於那些只存在於手機應用程式、沒有實體登記或面對面服務流程的平台,這份準則形同失效,是目前台灣法規對數位交友環境的治理真空。

 

IMG_6447.JPG

面對交友平台中,日益頻繁的業務滲透與廣告混淆,平台是否應設置「商業帳號標示」或「廣告揭露機制」以保障使用者知情權。

背景_深青

余啓民提醒,「去規範平台,平台會說『我們都有做』,問題是使用者不遵守」,這類行為,實際上是商業帳號(Business)偽裝成一般用戶(Customer)進行互動,可能早已違反平台使用條款,也模糊了商業與私人的界線。

拉遠來看,不僅交友軟體,電商平台亦是。他以Yahoo拍賣為例,解釋平台上雖以「拍賣」為名,但許多商家實則進行「買賣」行為,藉此規避廣告揭露或稅務申報的義務。這與交友軟體中,業務假冒素人進行推廣極為類似,平台都有使用條款,卻因技術限制難以完全防堵。

IMG_6451.JPG

「買賣 vs. 拍賣」哪裡不同?

拍賣指的是,由買方在特定時間內競價,最高出價者得標。 而買賣指的則是,買方與賣方在明確的價格條件下進行交易。

背景_深青

 

從平台角度觀察,事實上不少交友軟體,導入影像偵測與關鍵字過濾技術,嘗試阻擋「廣告」、「加LINE」、「投資保證獲利」等敏感訊息;甚至有些平台會鎖定截圖功能,減少內容外流風險。但余啟民仍坦言,「只是技術性篩選,無法防堵所有東西」。

 

當消費者誤信推銷者的交友意圖,產生消費行為,是否能主張自身權益受損,進而獲得法律保護?

余啓民分析,實務難題往往是「行為發生場域」,「因為你的詐騙發生點,絕對不是在平台上,他已經把你拉到LINE去啦」,許多詐騙、推銷行為都是透過交友平台建立初步信任,再導向LINE、Instagram等私密通訊軟體,進行交易與誘導。

背景_深青

「如果在這個平台,我截圖,向平台檢舉。平台也允許你檢舉啊」,然而,目前平台的申訴機制雖存在,卻常因「截圖舉證了,但就不是在這個平台上發生的啊」。

 

余啓民無奈地說,這樣的證據形同失效。場域轉移讓責任歸屬變困難,消費者即使提出檢舉,也缺乏對平台的法律拘束力,無法得到實質補償或保護。

背景_白
背景_深青

目前台灣並無專法針對「交友詐騙」或「交友平台推銷行為」建立完整救濟機制。消費者若欲求償,須按不同情境,另依《民法》之債務不履行、《刑法》之詐欺罪或《消費者保護法》個案爭訟處理,法律門檻與蒐證難度高,不利一般用戶維權。暴露出台灣現行法律對數位交友場域中「界線模糊性商業行為」的處理盲點⋯⋯

背景_深青

「為什麼我要在交友軟體完成交易,而不是去電商平台?」余啓民延伸舉例,以往如蝦皮、PChome這類正規電商平台,即便銷售情趣用品等敏感商品,仍須遵循廣告法規與平台審核機制。

 

「你上架的文必須遵守遊戲規則,不然就會被下架」,但交友軟體多數不具備類似的商品審查機制,導致推銷者可在曖昧話術中隱藏行銷目的,迴避法規與平台管理。余啓民說,「它根本不是為了販售商品設計的,也就少了保護消費者的規則」。

若交友、交易行為發生於跨國平台,救濟更顯困難。余啓民坦言,當受害者赴警局報案,往往連第一步都難以啓動。「警察會問:你要舉報誰?你說Facebook,他會說:對不起,我們管不到Facebook」。

 

台灣目前對於如Tinder、Instagram、Threads等跨國平台,幾乎無實質管轄能力,使用者即便受騙,也難透過司法途徑,追回損失或要求平台負責。

背景_深青

談到使用者自保,余啓民建議回歸最根本一步:閱讀使用條款。但「問題是你不會點開看啊,根本不知道使用條款在哪」,監理鬆散的交友平台上,用戶往往連第一步——管轄法院或適用法律在哪裡——都不清楚。「有些根本不在台灣啊,甚至法律依據也不是台灣的」,余啓民說。

不少平台的條款,全文以簡體字或英文撰寫,即使點開也難以理解,「平台就會說:那是你自己的問題了」,余啓民感到無奈,「我就說嘛,我們念法律的都不一定會點」。這類「使用條款知情與否」的爭議,在其他平台也時常上演。

背景_深青

舉例而言,過去就有民眾檢舉蝦皮APP「偷看手機相片」,受到廣泛討論。後來蝦皮回應,該功能早已寫入服務條款,且在下載APP時,就會詢問用戶是否授權存取照片。「你當初點了yes,後來沒關掉,平台就有權取用」,余啓民說。

 

從法律上看,平台已盡告知義務,但實際上,多數使用者根本未察覺這些細節,也未回頭關閉設定。這也反映,交友軟體的政策現況中,所謂的「同意」,往往只是形式,而非真正理解與選擇。

背景_深青

儘管有諸多法律可援引,但余啓民認為,若要引用法律依據,事實上「實意性不大,爭議性很多」。他指出,多數問題並非出在平台本身,而在使用者彼此未遵守規範。部分平台雖設有自律機制,試圖透過技術設計保障消費者權益,但用戶是否知情、平台是否盡到告知義務更加關鍵。

 

擴大來說,除了交友服務,余啓民強調App市場本身就過度氾濫。「它的點不是在內政部,真正的問題點是在App的篩選,主管機關是數位發展部」。

 

IMG_5869.JPG

余啓民溯及源頭,表示唯有從App層級進行有效管理與評選,才能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建立健康的數位使用環境。

交 (1).png

​***

我們滑開一個App,以為只是在打開某種可能,沒想到迎來的,是被評估、被判斷、甚至被套進劇本的自己。那些對話的開場看似溫柔,卻可能從一開始就設計好了方向;那些貼近的語氣、關心的問句,也許只是為了帶你往某個連結、某個交易、某個目的地。

 

當交友的語境,開始被行銷語言滲透、被話術訓練包裝,我們每一次的點開與回覆,或許都正經歷一場真假混雜的信任測試。這不是要否定交友的本質,也不是為了放大風險與懷疑,而是試圖看見那層模糊不清的界線——從寂寞到需求、從需求到推銷、從推銷到傷害,有時只隔著一層善意的誤會。對某些人來說,這是工作;對某些人來說,是陷阱;對更多人來說,是一次無聲的自我學習。

 

從使用者的迷惘,到心理師的解構;從行銷操作者的日常,到學者對制度的提醒,這些故事拼湊出一張浮動的輪廓圖。我們想讓這份報導不只是揭露,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我都曾參與過的網路情境,也映照出,在快速互動背後,我們其實都還在學習,怎麼看懂一句話,怎麼保護自己,怎麼相信別人,又怎麼劃出分寸。這些事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了這些故事,或許我們能

多一點準備

交 (1).png

責任組長:陳承
小組成員:陳佑益、紀德
​指導老師:李異瑋
聯絡我們:(02)2236-8225 #84113
電子信箱:e01@mail.shu.edu.tw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小世界周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