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開音量
運動員,一項燦爛卻又充滿時效性的職業。
再光輝的選手也終將面臨運動壽命的限制,「如何規劃生涯下半場」是退役運動員不變的必修課。
本篇報導採訪了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工作者,他們的共通點在於,都是「前運動員」。
你準備好進入他們的世界了嗎?
在透過專訪揭露體壇第一線的人物故事之前,本篇報導前半部分,將先與讀者介紹「什麼是體育班」以及「臺灣的體育現況」。
我們,起跑。
常常聽到體育班,但它到底是什麼?
設立體育班的目標
體育班是目前適用於全國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的制度,也就是說,包含國小、國中、高中職等學校在內,都會看見體育班的身影。
根據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說明,一間學校若想設立體育班,必須符合以下兩項目標:
國民小學體育班
早期發展具有運動潛能發展之學生,培育運動參與興趣、多元運動能力、身體及心理均衡發展之運動人才。
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
供前一教育階段運動績優學生繼續升學,施以專業體育及運動教育,輔導歧視性發展,培育運動專業人才。
體育班每天訓練多久?
要達成體育班的目標與願景,體育生的每日訓練時間,辦法中也有規定:
國民小學、國民中學:
每日訓練時數,至多以三小時為限。
國高級中等學校:
每日訓練時數,至多以三小時為原則。
目前體育班的入學制度有哪些?
一般而言,國高中入學方式需考慮「學區及考區因素」,儘管學力或考試分數達標,也無法自由選擇全國任一學校。
然而,體育班的一大特色就是「不受學區限制,可以跨區報考」。每年5月,全國各地有設立體育班的學校,皆會舉行獨立招生或聯合招生,測驗考生的術科能力、專業項目成就以及體能測驗等項目。
在招生中若是考生未順利錄取,也能等待部分學校開放「續招」或常稱為「二招」名額,並接續報考。
目前國內有多少體育班?
台灣各級學校體育班數量
國小
346
班
國中
1137
班
高中職
503
班
資料來源:111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
體育班的人數又是多少?
一個 = 300人
國小 6,560 人
國中 19,811 人
高中職 10,464 人
資料來源:111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
被體制漏接的那群人
根據教育部111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及高級中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結果提要分析顯示,高中職體育班畢業學生僅有3,107人,其中卻有222人為無升學者;而同年度普通科高達87,912名畢業學生中,卻僅有3,993名學生無升學。前後者無升學比例分別為7.1%與3.3%,兩者相差兩倍以上。
111學年度臺灣高中職
體育班及普通科之無升學人數比例比較
除了升學觀察,在就業方面同時能發現,目前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含聯賽型運動代表隊)數量為1,552 隊,共有 16,606 名學生運動員。
然而根據勞動部112 年 7 月職類別薪資調查統計結果之最新資料顯示,最終僅有 271 人得以成為職業運動員。換句話說,每100位學生運動員,僅有 1.6 名能在未來成為職業運動員。
臺灣學生運動員與職業運動員之比例比較
職業運動員入行難度極高,然而回頭檢視學生運動員,在學科及術科學習時間分配上,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專門委員顧燕雀,過去早在2018就在〈談經營體育班常見的問題與對策〉一篇撰文指出,目前體育班術科訓練中,教練為求績效,要求學生每天投入3小時,甚至5小時以上訓練的現況隨處可見。
針對「術科過勞」以至於學科不理想的問題,永和國中籃球隊教練吳思源,過去就帶著教職經歷回大學攻讀碩士,以「國中體育班現況與困境*」作為學位論文,其研究中直接點明,選手追逐運動成績導致學業荒廢,長期下來課業進度自然落後同儕。
術科訓練
+/_
學科學習
= ?
*該篇論文全名為〈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與發展困境之研究-以新北市立永和國民中學為例〉(吳思源,2012)。
至於少部分擁有術科實力,成為職業運動員的選手,也將面臨職涯年限的問題。根據立法院法制局研究員王幼萍在〈運動員退役轉職出路之研析〉中指出,現今國內運動員平均退役年齡是33歲,甚至可能因傷被迫提早結束運動生涯。而選手投注職涯苦練單一項目,卻導致退役後專業往往無法銜接就業市場,導致最終生活處境不順遂。
運動員的
生涯上半場
只到...
33 歲
退役後又該如何
規劃人生下半場
把創業當成賽末點,再得一分就贏了
ㄍㄧㄥ的信念|專訪李鑑珉
李鑑珉當時在中正社區大學開課教球。
▼(李鑑珉提供)
李鑑珉在碩士一年級寒假就創辦了羽球品牌,2009年至今走過十五年。在此之前,他其實是一名擁有國家級證照的羽球教練,「我的課都是第一個額滿」在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教球11年,李鑑珉還一度獲得資深教師獎。然而,他過去的羽球之路並不如理想般一路順遂。
李鑑珉過去就讀高雄市小港高中普通科並非傳統體育班出身。▼(李鑑珉提供)
不像多數選手學生時期進入體育班接受正規訓練,李鑑珉僅僅憑著興趣與機緣,國中時才第一次接觸羽球。後來某個學期,學校安排了整整半年的羽球課,在和同學的對打較勁中,李鑑珉開始建立起羽球場上的自我認同,「哇塞,我把整個班上的男生打爆!那時我就很自信,原來我也可以運動。」他興奮地說道,「於是我就棄筆從拍」開啟了李鑑珉往後的競技羽球選手之路。
一開始,李鑑珉嘗試自己報名羽球比賽,立刻就發現走出學校到更大賽場後,身為普通班學生的他,原來程度落差那麼大。他開始每天放學後堅持通勤40分鐘、轉兩班公車,就為了與其他學校體育班的選手一起訓練。當時的李鑑珉事實上在週末還有補習,然而他坦言當時已無心準備升學大考,只想打球打出成績,「我都會騙我媽媽說我去補習,其實就是偷偷跑去簽到完,我就溜啦,再搭車搭到左營去練球」。
▼學生時期的李鑑珉,羽球就是他的第一人生。(李鑑珉提供)▲
數年來維持高強度訓練,最終讓年輕時的李鑑珉,在學涯後期成功考取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現為臺北市立大學),這段經歷使他對體育賽會、運動管理、運動行銷有了學理啟蒙。又因為當時李鑑珉長期在球館教球,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讓他下定決心,燃起了一盞創業的明火。
「每次教球學生一定會問,教練我想買球拍你有推薦的嗎?」李鑑珉身為教練,總是要代購各種牌子的球拍給學生,「賣一支賺沒幾百,還要到處調貨」一個像是鞋中小石頭的困擾,正是發覺他自身潛能的開機鍵。
在李鑑珉的公司裡,仍然蒐藏著羽球拍模具的展示品。
▼(陳承攝)
李鑑珉在研究所累積了豐厚知識,後來又在屏東枋寮一間球拍工廠有過實習經驗,他手指著地上一塊球拍模具說道「既然我知道球拍怎麼製作了,又知道這些行銷理論,我既有的學生通路也這麼多,那我就自己做品牌就好了啊」一如他曾經征戰球場一樣,抱著理想與運動家精神,李鑑珉朝向創業之路發出一記高遠球。
「我睡在二樓倉庫,一箱一箱的球,躺在上面,就蓋著被子睡覺......」
創業初期,李鑑珉租下了臺北市寧波東街上的一家店面,五坪大小的夾層樓中樓,一個月兩萬元租金他認為應該還「hold得住」,只要多賣幾隻球拍就能打平、過得去。
創業初期,李鑑珉每天都在小店鋪的閣樓裡入睡。
▼(李鑑珉提供)
雖然事業起飛過程中充滿風阻,李鑑珉仍告訴自己「如果你把它停掉了,就是個失敗的人,我覺得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回憶起過去選手時光,教練總是反覆說著「每場比賽都要當冠亞軍賽在打,就算腳抽筋,但你差一分就贏了,你要ㄍㄧㄥ還是不ㄍㄧㄥ?」,這句話讓李鑑珉相信,再撐幾年應該就成功了,再撐,再撐。
再撐幾年應該就成功了,
再撐,
再撐。
ㄍㄧㄥ的信念,讓李鑑珉在十五年的事業奮鬥後開始漸入佳境,具有年輕思維的他,在競爭的羽球品牌中,成功掌握先機成為社群媒體上的先行者,在電子通路劃出一片新大陸。
▲身為年輕品牌,李鑑珉意識到自己的網路優勢。(李鑑珉提供)
如同李鑑珉曾經滴在球場上的汗珠閃爍光芒,他把一支支嶄新澤色的球拍賣到國外,散佈歐美、日韓、中國、馬來西亞等六十八國。事業進步不忘學業進修,他也再度回到校園,拿到中山大學EMBA學位。更在2021年阿里巴巴國際站跨境電商達人賽獲選十大網商。
▲李鑑珉獲選2021年阿里巴巴
國際站跨境電商達人賽十大網商。(李鑑珉提供)
脫去球衣,當起老闆。李鑑珉說「戲棚跤徛久就是你的」(戲台下站久就是你的)很多人站在下面看,你在後面擠不進去,但只要一直繼續站著,站久了,人都會慢慢走掉,戲棚就是你的了。
除了站得穩還要站得高,正如豎立在李鑑珉公司門口牆壁上的文字"DO YOUR BEST",李鑑珉又再語氣俐落地說了一次:
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然就不要做。
在鏡頭前為自己重新打光
前職棒球員的人生下半場|專訪方昶詠
拿起相機,在鏡頭前侃侃而談,YouTuber 方昶詠過去是中華職棒前統一獅球員,2019 年 29 歲的方昶詠遭到球隊釋出,離開熟悉的球場後轉行 YouTuber,開啟他的第二人生。
方昶詠在國小階段開始接觸棒球,加入球隊後每日的練習時間平均長達 8 小時,就這樣以一連串的訓練展開他的棒球生涯。
▲方昶詠國小時期。(方昶詠提供)
2013 年方昶詠於中職選秀會中被統一獅相中,在球隊中擔任外野手,因飛快的盜壘速度,在職棒有著「豹子腿」美譽。然而 2019 年,29 歲的方昶詠遭到統一獅隊釋出,被迫離開球場。
▲方昶詠擔任統一獅外野手時期。(方昶詠提供)
「選手有沒有被減少出賽機會自己很清楚,被釋出其實是在我的意料之內。」
▲方昶詠過往就充滿了幕前潛力。(方昶詠提供)
由於投入所有的時間在棒球運動上,導致沒有多餘的時間探索其他興趣,離開球場後的方昶詠一度徬徨,因緣際會下被車行老闆推薦嘗試往自媒體發展,於是他決定成立 Youtube 頻道,拍攝影片傳授棒球知識,透過網路的影響力與觀眾分享對棒球的熱愛。
▲方昶詠轉型為YouTuber。
(方昶詠提供)
方昶詠坦言,在頻道創建初期,如何增加影片流量是遇到的最大挑戰,「認真做內容點閱很差,不認真做點閱率卻很高」,不過以往運動員的經歷也成為他面對低潮時的養分。
「棒球是一種失敗率極高的運動,忍受挫折與學會堅持是我從棒球運動學到的」,他表示,拍影片就像練習棒球,每一步都是循訓漸進,因此不要太拘泥於流量高低,永遠往下一步做調整。
作為首位 Youtuber 成功的前職棒球員,方昶詠認為,頂尖運動員終究有退役的一天,提早做準備、不斷進修培養第二專長,才能讓運動員離開職業舞台後,人生多了更多不同的選擇。
▲方昶詠眼神堅定勇往直前
(方昶詠提供)
一雙跑鞋到一籠湯包
體育生的開店之路|專訪林冠良
「我給自己一年時間」
從零做起,三年前,林冠良在新竹車站一帶,為他的港式點心店建起了一面大紅色招牌,成為當地人無法抗拒的滋味。「我真的點太多太多了」用餐的人客滿足地說道。三年後,林冠良依然親手捏好每籠湯包、每粒蝦餃,就和他曾經身為田徑紀錄保持人的信念一樣——堅持到底。
「老師說我是不良少年」
▲青少年時期的林冠良,是師長眼中的不良少年。
(林冠良提供)
國一時林冠良讀書成績總是不及格,「我很調皮不愛唸書,就愛蹺課」當時訓導主任發覺林冠良無心投入課業,並叫他加入校隊。籃球與橄欖球,是林冠良第一次接觸正規體育專業訓練。
▲巔峰時期的林冠良,曾是全國各所高中搶著要的明星跑者。(林冠良提供)
一路摸索體育直到高中,田徑最終成了林冠良的運動生涯選擇,在跑道上騁馳多年,林冠良更是「超速」成為新竹市中運1500公尺紀錄保持人。
「運動員的黃金歲月在20到30歲,過了這十年,競爭力就會大幅下降。」
▲林冠良學生時期與隊友們合照。(林冠良提供)
儘管學生時期體育成績優異,然而林冠良坦言,競技體育世界很殘酷,除了身體素質挑戰,在臺灣還要面對裝備、住宿、教練費、車馬費等經濟壓力。讓很多體育選手望而卻步。體壇艱辛加上自覺發展有限,林冠良當時走到了職涯交叉路口,儘管運動員生涯光彩奪目,但他選擇另闢蹊徑,當起老闆賣港點。
▲良家手工港式點心坊開幕,親朋好友前往祝福。(陳承攝)
如今,林冠良在港點世界裡同樣展現了他對技藝的追求與熱愛。他手工製作的港式點心店迅速在新竹打響了名號,受到了饕客們的高度讚譽,從選材到製作都不馬虎。
▲身為老闆,林冠良包起湯包十分熟練。
(陳承攝)
他說到:「港點裡有一句話,『聽過不如見過,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錯過』,活在當下,不後悔自己的決定,不管結果好與壞」。
從運動場上的追風少年,到港點廚房裡的精細匠人,林冠良的人生轉折充滿勇氣與智慧。他以實際行動證明,即便面對人生重大選擇時,放棄並不等於失敗,而是探索另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路。港點店不僅僅是他事業的延伸,也是對生活的重新定義,無論在運動場上還是廚房裡,他都
「全力以赴」
▲林冠良站在店門口,面對前景充滿自信笑容。(陳承攝)
- 大環境下的學院觀點 -
由於長時間專注於體育訓練和比賽,競技運動員在尋求新職業道路時經常遇到多方面的困難。這些困難包括缺乏有效的職涯規劃和技能轉換支持,使得他們在尋找新的學涯或職業道路職業方向時舉步維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洪聰敏(陳佑益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洪聰敏認為,過去運動訓練都是以量取勝,高強度、長時間且密集度高的訓練不僅容易造成選手的職業傷害,更會讓他們對運動產生倦怠。
一萬小時定律
▲ 安德斯‧艾瑞克森 Anders Ericsson
(轉自Washington Post)
洪聰敏提及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過去曾於著名書籍《刻意練習》中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根據法則,想在多數領域中成為專家,大概要花上 10 年功夫,換算下來一天專心投入 3 小時練習,利用更科學的訓練方法、減少訓練時間,如此一來不僅能兼顧選手其他方面學習,也能在更短時間達到相同訓練效果。
此外,洪聰敏表示,台灣與歐美國家在體育教育制度上有明顯落差,台灣相對來說不太注重選手的課業表現,但在歐美國家,校方在課業成績上不寬待體育選手,反而要求在體育成績之外,必須先達到一定的標準,若成績沒有達到門檻,選手也不得參加任何訓練與球賽。
因此洪聰敏呼籲,台灣競技運動生態應效仿歐美國家,不但能改善外界對於學生運動員「重訓練而忘課業」的刻板印象,選手未來退役後也可以有更多選擇。
▲國立台灣大學運動設施與健康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王國鑌。(陳佑益攝)
國立台灣大學運動設施與健康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王國鑌指出,關鍵還是要回歸運動員本身對於自我的要求及自覺,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價值在哪裡,把自己侷限於「運動員」的身份,導致未來運動生涯發展有了許多既定框架。
王國鑌認為,運動員在求學生涯中都應盡可能發掘自己更大的潛能,像是有些人對數字很靈敏抑或是口條很好,這些優勢都能夠與體育結合,進而往營養分析師、體育主播等領域發展,因此運動員的出路並非大家所想的那麼狹隘。
「充滿可能」
臺灣體育的問題,不只是一個世代的事,
是有關學校體育班教室座位上,那群青少年的事;
是有關運動場館每個角落裡,那群職業選手的事。
臺灣體育的問題,不只是運動員一個身份的事,
是有關教育現場,每一位專業教練的事;
是有關政府部門,每一位制度設計者的事。
退役,卻不退場,
是因為還滿懷期待
第二人生